古典占星不考慮跨越星座的相位,只有當行星合相時,考慮星體本身散發(fā)光線的交互影響,會跨越了星座的界限,因此,跨越星座的合相是可被接受的。依據古典文獻,前例中的月亮并未與土星形成容許度內的三分相位,因為它們的相位已經跨越了星座,更甚者,以整個星座相位制來看,月亮與土星其實是四分相,反而變成完全不同的相位了!
再者,相位的概念會引導出一項很重要的觀念:“不合意”,這對現(xiàn)代占星師來說可能是個很新的名詞,但實際上你早已知道它了。以古典的觀點,行星之間的關系僅有:聚集在同一星座上(或是在容許度內會合),或以整個星座相位制產生六分、四分、三分、對分等相位關系,上述的關系會讓四個星座位置成了失落的一角:也就是行星兩側的兩個星座(從行星起算的第二與第十二個星座),以及從行星起算的第六與第八個星座,參看下圖:
圖:與第十宮火星形成不合意的宮位(白色區(qū)塊)
在這張圖中,火星落在第十個星座宮位中,其他行星與火星所能產生的關系,就是與其會合在同一宮位內,或者與它產生六分、四分、三分、對分的相位關系(也就是落在灰色區(qū)塊中)。但任何行星落在第十一宮或第九宮、第三或第五宮,就無法跟火星產生相位關系,這些位置被稱為“不合意于”火星的位置:按照字義解釋,就是“轉頭離開”火星。
以現(xiàn)代占星而言,這些位置卻是十二分相位(semi-sextile)以及十二之五相位(inconjunct)等,當行星落在這四個星座位置,被認為有次相位關系。所以,你可能覺得古典占星是有問題的,因為古典占星不考慮這些次相位。但此處的關鍵點在于:這些位置雖然沒有形成相位關系,但是它們仍然是有意義的。
請記得“相位”這個字的意義是“去注視著”,當行星投射出相位時,它們會投射出光線,但是注視(looking)、看見(seeing)以及光線(light),這些名詞經常也代表了理解與掌握。我們可以想看看一下這些句子代表什么意思:“我懂你的意思”(I see what you mean.)、或是“啟發(fā)”(enlightend)、或是當政治人物說“注意這個問題”(looking at an issue)、或是有些政治問題“攤牌了”(omthetable),似乎代表他們會調查并為這個問題做點什么事。但是當事情處在黑暗中看不見時,這些事情其實是未知的、受忽視、碰觸不到的、得不到的——以心理學的角度來說——它們是在無意識之中,或者拒絕接納。
這正是行星對另一個行星為不合意時的意義,或者,特別是行星與其主管星座為不合意的意義:代表它被分隔開來、被離間、無知、忽視,有些文獻提到,這樣甚至代表旅行(也就是缺席)、或是沒有足夠訊息就行動。我們可以從哲學與實務的面向來看下圖:
圖:與上升位置形成不合意的宮位(白色區(qū)塊)
由此星盤的上升位置(白羊座)來看,與上升星座形成不合意的位置為:第十二宮(雙魚座)、第二宮(金牛座)、第六宮(處女座)以及第八宮(天蝎座)。因為不合意的位置代表無知、忽視、否認等等,那么,還記得在古典的定義中,這些宮位所代表的意思是什么呢?第十二宮代表敵人,特別是隱藏的敵人;第二宮代表個人的資產與財產,也代表盟友(譯注:卜卦占星中定義第一宮為自己,第七宮為敵人,所以第二宮是支持自己的盟友,第八宮為敵人的盟友);第六宮代表疾病,也代表部屬、奴役以及(中世紀的)藩屬;第八宮代表死亡。如果我們觀察這些宮位的意義,就會看出它們已經隱含無知忽視的意思:我們對于隱藏的敵人一無所知(第十二宮);我們也會忽視否認自己的死亡(第八宮)。你可能認為第二宮與第六宮似乎不適用這項定義,但是我們真的清楚了解自己的資產與部屬嗎?試想看看,當景氣低迷時,我們其實很難去控制與衡量、管理自己資產的多寡;相同的,大多時候,我們也很難去全盤了解或信任盟友的所作所為;再說第六宮,我們無法控制疾病的降臨,同樣的,我們也經常難以看清楚部屬的實際作為。
在中世紀時,封建制度主要是建立在領主(上升星座)與其藩屬國(第六宮)的交易約定上,透過土地使用權與一些利益的交換,當領主有困難時,藩屬國會提供支持與協(xié)助,但是你可以想象,在城堡中的領主,可能會盤算著藩屬國是否占了他的便宜,是否真能依賴藩屬國的支持。
如果你以這個角度來觀察,在上升星座兩旁的星座位置都顯示,對此相關人事物一無所知(如隱藏的敵人、盟友),同時,第六與八宮也代表因為疏遠,或者因為較低的社會階級(藩屬),而對此相關人事物忽視無知。
所以,以哲學的角度來說,不合意的位置所代表生命中的人事物,我們都無法確知它們的真實狀態(tài),如同我前面所說的,這些位置雖然與上升星座沒有相位關系(因為相位隱含著理解與清楚的關系),但是它們仍然有其代表意義。
對于古典占星家來說,不合意的意義還會用在更重要的判斷上:當行星相對于它所主管的星座為不合意時——也就是說,以整個星座相位制來判斷,行星未能與其主管位置形成主相位。請見下例:
先來觀察金星。金星主管金牛座與天秤座,但在此案例中,金星(落在第十二宮)與金牛座(第十一宮)為不合意的關系,因為金星主管金牛座,金星會管理第十一宮的事項,但是她卻是不合意于第十一宮,這種情況要如何詮釋呢?以下我引用薩赫爾在《擇日書》(On Elections)—段生動的描述:
“因為行星無法與其主管位置形成相位,就如同一個人不在自己的家,就無法擊退或阻止敵人;若行星能與主管位置形成相位時,如同一家之主能保衛(wèi)家園:無論誰落在這個位置,都會敬畏他,在外面的人也會因畏懼而不敢進來。”(《擇日書》)
換句話說,行星與主管宮位產生相位,表示具有雙邊的關系:對此宮位與其根基。一方面來看,行星與主管宮位形成相位,代表它能保護這個宮位,能供給、并有能力完成此宮位所象征的事物;再者,此關系也代表此宮位回饋予主星的支持;當主星是不合意的,主星與宮位都會處于危險與禍害之中,主星會變得衰弱,因其與主管位置的鏈接被切斷了。供給(providing)與保護(protection)就是此處的主要概念,此外,還涵蓋了:家園、主導權、歸屬等概念。上述說明,把整個星座宮位制、相位、不合意的詮釋全都帶進來了,且此處完全未述及象限宮位系統(tǒng)。
回到案例上,金星對第十一宮為不合意,并不是說此宮位所代表的人際關系,永遠都是具破壞性的、不合的。只在以時間預測技巧:如小限法(profection)所預測的期間,才會清楚呈現(xiàn)這樣的狀況。當金星或第十一宮被引動時,通常就會發(fā)生人際關系的分離,或是當事人結識了新朋友且與舊朋友不合,或者是人際圏內出現(xiàn)反復無常的狀況。這也可能僅僅代表旅行(譯注:因此在人際圏中缺席)?;蛘撸辛硪环N例子是:假設第四宮主星與第四宮不合意,當某個流年,第四宮或第四宮主星被引動時,他可能是因旅行,或是與家人間的誤解而造成關系分離。
我建議你以用這個方法去觀察自己的出生星盤:把每個行星都瀏覽一遍,寫下每個行星是否不合意于其主管星座,然后思考在這個生活領域中——特別是當某個流年引動這個征象時,你是否出現(xiàn)了缺乏溝通、誤解、旅行、受忽視、沒有足夠信息的沖動行動?或是發(fā)生此宮代表的當事人所不知情的事項呢?